黑翅土白蚁 [ Odontotermes formosanus (Shiraki)= Termesformouanus Shirak] 属等翅目、白蚁科(Termitidae)、 土白蚁属(Odontotermes)。
黑翅土白蚁
白蚁科是等翅目(Isoptera) 中最大的科,约占白蚁总数的3/4。属土栖性白蚁,是最进化的高等白蚁。
分布与危害: 国外分布于泰国、 缅甸。国内分布于云南(昆明黑龙潭圆通山1900m、屏边大围山1500m、南溪200m、允景洪500m,版纳勐海、金平河龙寨1700m、 金平长坡头1100m,企平猛喇380~480m、 河口90m、 蒙自1200m、 富民1700m、普洱1380m、墨江1400m)、广西(来宾、金城江、宜山、柳州、玉林、沙塘、龙州)、广东(广州、顺德、英德、开平、台山、潮州、石龙、樟木头、合浦、茂名、徐闻、海安)、海南、福建(漳浦、厦门、南靖、云霄、平和、漳州、浦田、福州、南平、龙岩、长汀、和溪、建瓯、永安)、台湾、江西、浙江(杭州、奉化、温州、雁荡山、龙泉)、江苏(南京、镇江)、安徽(巢县、芜湖)、湖北(武汉、江陵、宜昌、巴东)、湖南(东安、衡阳)、河南(洛阳、鸡公山)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(德昌、西昌、雅安、达县)、重庆(江津、 奉节、万州、涪陵)、贵州(贵阳)。
栖居于有杂草的地下,取食马尾松、侧柏、洋槐、橡胶、榆、按、杉、栗及其他许多树种的木材、树干或树皮,富有糖分的根、茎、嫩苗、干枯的杂草。如艾蒿、野胡萝卜、茅草等。在西南地区,春、夏季蚁巢内的菌闻上长出鸡枞菌,可供食用。
形态特征(如下图一所示) 兵蚁的头暗深黄色。腹部淡黄到灰白色。头部被毛稀疏。胸腹有较密集的被毛。头部背面观呈卵形。上颚镰刀状。左上颚中点前方有一个明显的齿,齿尖斜向上方。右上颚内缘的相当部位有个微齿。 上唇舌状,前端无透明小块,沿上唇两侧边缘有一列直立的毛。 上唇前端伸达上颚中段,但颚齿仍外露。触角16~17节,第2节长约相当于第3节和第4节之和,第3节长于或短于第4节。前胸背板前部窄,斜翘起,后部较宽,前部和后部相接处有斜向后方的裂沟,前缘及后缘中央均有凹刻,背面观状似元宝。有翅成虫的头顶背面和胸、腹的背面均为黑褐色。头部和腹部的腹面为棕黄色。上唇前半段橙红色,后半段淡橙色,中间有条白色的横纹。 上唇的前缘和侧缘白色透明。翅黑褐色。体被浓毛。头圆形,单眼椭圆形,与复眼相距约等于单眼本身的长度。触角19节,第2节长于第3节或第4节或第5节。前胸背板前宽后狭,无明显缺刻,后缘中央略向前方凹入,两侧缘斜向后方。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淡色的十字形,十字形两侧左右两角处各有1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淡色点。十字形后方有一小而带有分支的淡色点。前翅鳞稍大于后翅鳞。前翅:中脉由翅肩缝单独伸出,接近肘脉(Cu), 有3条分支。后翅中脉(M)接近翅肩缝处和径总脉(Rs) 有很短的共柄而后分开,约在中脉(M) 1/3处分出2条支脉。肘脉(Cu) 约有15条支脉。
生活习性: 见分布与危害部分所述。有翅成虫在3月份开始发现于集内。4~6月在近蚁巢的土面出现分飞孔突,圆锥体形,高2~7cm,底部直径股有4~8cm。分飞孔突成群分布,数量可多达100个以上,每巢有一群或数群。工蚁一般在傍晚或清晨扩建分飞孔突。在分飞孔突下方的地表下2.5~30cm处有成层排列的候飞室,最深者可达40cm。候飞室与主巢距离3~8米,个别的有达10m以上。当气温20℃以上,空气相对湿度达85%以上的雨天,有翅成虫一般在当天傍晚约7时爬出分飞孔而群飞。群飞一般在暴雨中进行。一个大巢内可飞出2000~3000个有翅成虫,多者可达9000个。群飞脱翅的成虫一般成对的钻入地下建新巢,繁衍新种群。 有时,也有两个以上脱翅成虫钻入同一地点建新巢, 结果形成多后多王情况。初建新巢仅是一个小腔,3个月后方出现菌圃,随着蚁群的发展,蚁巢结构、数量也逐渐完善和增加。同时,往地下深处迁移。
黑翅土白蚁
图一:黑翅土白蚁
兵蚁:1.头与前胸背板背面观
2.头与前胸背面观有翅成蚁
3.头与前胸背面
4.头与前胸侧而
5.前翅
6.后翅
7.头侧面
8.头胸背面观(仿素木得一图)
主腔内温度一般在25℃。卫星菌圃温度夏季在25℃左右。冬季白蚁集中在主腔内,卫星菌圃温度和周围土温接近。一个大的巢群内,成长的工蚁、幼蚁和兵蚁的数量可多到200万以上。在巢群内未发现无翅或短翅的蚁王或蚁后。当取走蚁后或蚁王,残群在一年内即全部消亡。在pH5~8,含水量11.75%~22.88%的土壤内均发现该种白蚁。
传播途径: 近距离传播主要是有翅成虫分飞,脱翅交配建立新巢。远距离传播的途径情况不详。